即墨老酒:坚守千年工艺 弘扬“国粹”文化
即墨老酒,属于纯粮食酿造的黄酒,以黍米为原料。在青岛地区,即墨黄酒又称为老酒,与花雕酒又”南绍兴,北即墨”之胜,称为黄酒北宗。如今即墨老酒已经成为地方保护商标,代表厂家是”即墨”牌和”妙府”牌。
即墨地区的黄酒酿造历史,最早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古称”醪酒”。据说,田单火牛阵破敌之后庆功时就是喝即墨产的粮食酒,而有文字记载的即墨黄酒酿造历史,是在北宋时期,距今一千多年。
过去的即墨黄酒酿造,主要是个体作坊为主。由于即墨黄酒酒色深褐透亮、入口绵密醇厚,更有补气养身的功效,品质极佳却物美价廉,深受百姓欢迎。到了清代道光年间,即墨黄酒品牌已经叫响全国,行销各地。由于窖藏年限不同,黄酒价格有高有低,其中的酒中精华,被称为”老干榨”,由此即墨黄酒又称为老酒,老即”老干榨”之意。
山东即墨:即墨老酒传统工艺焕发生机
当时的即墨县,最多时候有黄酒店铺五百余家,年产量可达百万斤,成品主要供应即墨地区(包括青岛)、省城济南。即便是在解放前社会动乱、民族工商业凋敝的时期,据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《青岛特别市即墨辖境烧酿酒业调查表》统计,当时酿酒作坊有字号(商号)的仍有十七家在经营,规模最大的是即墨县城西阁里的”同合栈”,年产量达到五千七百斤,规模较小的”源兴泰”、”中和馆”产量也在五千斤左右。
这其中,在沙岭庄也有一家酿酒作坊,作坊主就是沙岭庄本地人。这位掌柜的是穷苦出身,起先没有资本,就在庄子路口烧开水,卖水供南来北往的商旅客人歇脚解渴。赚的第一小桶”金”之后,掌柜的就开始琢磨干点别的,就在卖水的同时卖点杠子头火烧,兼营日常百货。
日本侵华占领青岛之后,在沙岭庄周边建起了许多纱厂,也有民族资本家自己投资的企业(就是如今的国棉厂系列,上世纪的国家三大纺织工业城市”上、青、天”,青岛就是依靠这些纺织厂打响的),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来的织工特别多。
当时为了进出货物方便,许多纱厂与铁路连通,沙岭庄建造了专门车站“沙岭庄火车站”。由于当时的运输工具就是地排车、独轮车等等,装卸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因此,沙岭庄周围一下子热闹起来,变成了人力和货物的中转站。当时从大水清沟到沙岭庄还专门修建的一条公路,就叫“大沙路”,取两地字头而定名。
民以食为天,吃饭是头等大事,周边的饭食供应不足,掌柜的脑子活,就在原有摊位基础上,又上了季节蔬菜和米面咸菜,因为瞄准了市场需求,他的买卖是越来越红火,慢慢的露天摊位变成铺面,起了个字号叫”福兴永”,从这时起“福兴永”正式诞生,成为一家标准的副食品百货店。
山东即墨: 古城魅力文化吸引八方游客
要不说,国家平安才是百姓最大的幸福。1937年,日本鬼子搞了个七七事变,社会秩序混乱不堪,许多工人无法安心生产,纷纷逃离青岛,返回家乡。即墨当地的许多作坊铺面难以为继,纷纷倒闭,“福兴永”也不例外,随之生意萧条下来。
当时的进出货买卖,不像现在一手钱一手货当时结清,而是先赊后结,就像茅盾先生的名著《林家铺子》那样,双方手里各有个小折子,记着钱款收支,年初店方把货单给供应商,年底按照实际供应的货品,店方和供货商双方结款。沙岭庄这位掌柜的是小本经营,既无钱可赊,又无货可卖,自然也维持不下去了。
直到兵祸结束,青岛重返祖国,”福兴永”重新开张,在原有百货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酿酒售卖。因为青岛地区山地较多,地瓜成为果腹的主要作物,当地农户都用相对丰产的地瓜制作黄酒,只是地瓜酿酒口感发苦,易上头,只能作为”土酒”平常解馋。
而沙岭庄的“福兴永”制作黄酒,用的是大黄米(黍米)作为基本原料酿造的,口感和醇度都要好很多。黄酒用的酒引子经多年摸索研制,是“福兴永”绝密**,也是“福兴永”黄酒的灵魂,从不外传。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之后,黄酒反而成了“福兴永”最出名的商品。
青岛风光:海之韵
为了扩大销售,”福兴永”在青岛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一带,专门设了一个经营部就在北京路,酿酒制作厂家还在沙岭庄。在原厂制作完毕以后,由工人专门运送到市区的北京路销售店,然后对外买卖,零售和批发均可。附近的大小餐饮饭店、酒馆好多都进”福兴永”的黄酒。在民族工商业昙花一现的年月里,”福兴永”的牌子响彻岛城。好多市民的口中所说”无酒不成席”,说的就是”福兴永”的黄酒。
鼎盛时期的”福兴永”,有专门的经理和管账先生,作坊的工人也有几十位。为了方便联系,”福兴永”还专门安装了一部电话机,用来联系订货和配送事宜,要知道在当时,青岛只有少数的大中企业、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才会安装电话机,从当时的电话号码只有两位数,就可见电话的稀缺,也可见”福兴永”的兴隆。
解放前,交通甚为不便,从沙岭庄到北京路,只有火车、地排车可以选择。沙岭庄到中山路,两地相隔十几公里,大量的货物供应,只有靠火车运输。如果量少,就由作坊里专门负责运货的工人运输,一次大约五六十公斤,用地排车、独轮车送到预定的饭店或者人家去。
隆福寺长明灯楼坐镇 浏览廊坊古文化尽在廊坊博物馆(三)
即墨老酒的喝法,与南方花雕不同,一般为热饮。分装容器,也是用的小罐,烫热了喝,或者用锅或者水壶热开了喝,冬天还要加姜片。过去的喝法,是用燎壶(青岛地区的专门叫法,一般来说”燎”就是用火焰上部快速掠过的方式加热,也指相对较快的普通加热),这种壶一般是锡制或铝制的,可以直接放在炭火上加热,加热后分装在瓷质酒壶中,外面还要有个布包或者藤编小筐保温,喝的时候倒进酒盅里。
解放后五十年代,国家搞公私合营,”福兴永”黄酒作坊被公企改造,到了国家统购统销时期,粮食划为计划销售,凭票供应的粮油副食品仅能保证日常消耗,没有富裕的资源酿酒,各种民间的造酒作坊基本消失。经营几十年的”福兴永”和它的优质黄酒,也永远消失在青岛的历史中。
据说,”福兴永”的掌柜,共养育了九个子女,培养出五个大学生,能从一个简单的卖开水的小摊,发展成一个胶东半岛闻名的酒类生产企业,不仅要有远见卓识,更要有灵活机变的头脑,”福兴永”的经历可以作为经商者的典范。如今在海云庵一侧的民俗一条街上,还有”福兴永”的门脸复原,可以进去参观,一品当年的味道,留给后人凭吊怀念。
“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”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,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请留言给我。如果对文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,也请在下方留言赐教。
(”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”——原创文章)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zhishi/69426.html
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凯发一触即发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