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”这个称呼不知道从何时起,除了学校,诸多行业也常拿来相互称呼;看到网友说,有一次在某演艺现场,地板被弄脏了,马上就有人喊:“哪位老师快过来把地板擦一下。”
北宋欧阳修的《欧阳文忠公文集》里提到:“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。”也算是证明即便在古代,老师也不是完全特指在学校里的教书先生。
唐代韩愈在《师说》里提到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向家长推销校外培训课程的工作人员,一开口也自称为老师,这就让我产生疑问了,这种推销行为,帮家长解了什么惑呢?
今天聊到的这家运营总部在深圳,2019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的k12教培公司——“思考乐”一度被誉为教培界的“海底捞”;不过好景不长,自2021年7月开始,业务就“被迫”要进行重大调整。
思考乐和来自福建莆田的创始人陈启远,身价起伏有点大
当年上市后一年的时间里,思考乐的股价由开始的3.68港元冲至20多港元,市值也一度超过50亿,被视为k12教培领域的一匹黑马,为了突显思考乐的市场价值,利益相关者还给它套上了教培界“海底捞”的光环。
作为80后的陈启远,出生于福建莆田,之前可谓是风光无限,不仅成功打造出一家上市公司,身价更是有几十亿元。
不过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思考乐的股价是0.85港元,市值不到5亿,作为思考乐的创始人、董事长身价也是大大缩水,委实这个起伏有些大。
2019年花了6千多万元在港交所上市的思考乐,主营业务是k12以备考升学为主的课程,虽然也有小学素质教育,不过上市前这部分业务只占营收的4%不到。
当年获得的4.5亿港元其中有50%是为了扩展在粤港澳等地的学习中心,也确实在2020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由61家扩展到152家。
不过营收2020年和2019年相比却相差不了多少,只有7.49亿元,比上年度仅多了0.38亿元。
2020年的10月,思考乐在12周年庆典上,对未来表达了乐观的态度,并且提出了一个“550战略”,大概是说未来5年内要在超过50座城市中,建设超过500家分校,实现营收50亿元。
说这话想必也是经历过2012年到2016年,学员从200猛增至60000人,老师从95人增加到1000人的“战绩”,在上市公司身份的加持下,想必陈启远当时信心更足。
现在来看这个目标实现的概率想必已经渺茫,几乎所有的k12教培公司都清楚的知道,业务的成功依赖于报读其课程的学生数量,另外一个这个行业高度分散竞争也特别激烈。
原本依托资本的力量,或许有更多的方式来吸引家长关注和学生报课,不过在“双减”之下似乎这点难以做到,同时虽然在华南区,特别是在深圳虽然取得了成功,但扩展到其它城市后竞争力是否一样强,答案不一定。
2021年中,思考乐实现了5.17亿元的营收, 今年也就是2022年中仅1.91亿元的营收,大幅度裁员避免不了,不过希望这家公司里的员工能得到妥善的安排吧。
兴衰皆资本,公司发展需要资本的扶持,但特定的行业还是稳点好
还没当家长、没怎么关注这个行业的朋友,可能不知道k12是个什么东西;k12严格来说是个舶来品,原本是美国、加拿等地区采用的,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育分级标准。
不是专业人士,不敢妄谈教育的本质,但是几乎所有k12教培公司的教学目的,都是围绕升学这个主题展开,不过这本来也是这些公司存在主要价值吧?
早在2015年的时候,巨额资本就进入了k12教培行业;那时候甚至已经就有学校使用k12教培公司的题库刷题:山西某地高中就是如此,给学生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,使用k12教培公司的题库刷题,
进入2019年,在线在线教育市场变得特别火爆,资本也跟着入局加大了力度,k12教培公司也迎来了一场“盛宴”。
自2021年7月24日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双减政策”后,k12教培公司的这场盛宴也落下了帷幕。
没有资本,公司的发展会比较缓慢;只不过资本没有情怀,一般情况下也缺少耐心;资本的入局往往会加剧行业的竞争,但公司整体能力的提升,需要时间去打磨,于是传递到消费者处,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。
曾看到某个网友说,哪怕如新东方这样的巨头,曾经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一度也只有50%,可见其它公司的师资力量,不见得如宣传的那样强。
同时2019年也是被称为“资本的寒冬”的一年,网上有一个数据,2019年开始到11月中旬,中国的公司一共完成了2047笔融资,融资金额为356亿美元,只达到了2018年同期数据的三分之一;而k12教培市场的火爆无疑更能获得资本的青睐。
在资本的加持下,2019年k12教培公司掀起了一场暑假大作战;资本推动了更多的参与者,为了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,乱象也随之变得严重;虽然期间有关部门也出台过一些规定,不过收效一般,想必这些都促成了双减政策的出台。
思考乐2016年的营收才1.7亿元,到了2018年就有了4.9亿元,这个扩张速度,也难怪有人给它冠上教培界“海底捞”的帽子。
我作为家长当时感觉,小孩如果不去参加k12教培公司的课程,似乎就输在了起跑线上,而参加培训的课程费用不算低。
写到这,我脑海里就跳出来曾经看到的一个视频:2017年一次会议上,在喻洪敏发言后,马云说:“教育不等于新东方,教育会存在,新东方未必会在;这是两码事情,教育不等于新东方。”
校外培训、备考的需求想必一直会存在,人人都想上好学校;根据2018年某机构的一组数据,我们本科院校的录取率为43.3%(2021年还下降了点,约41.63%),比美国的57%低上不少;排名前50的大学更是只有2.5%,而美国则达到了20.2%。
当然我们人口基数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,竞争如此激烈之下,即便是我也只是希望费用能更合理一些,假如不参加相关培训,不会产生太多额外的焦虑即可;有些事或许不能怪这些教培公司,但能守住教育理想的能有几家?
我想,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应该是非盈利性质的,资本在这个领域里如果过于“妄为”,相对的公平也被打破,普通人的发展会不会更难?
– end-
深圳上市公司系列-第111家-思考乐教育
知是行的开始,行是知的完成|我是木木叔在深圳,一起研究、讨论、提升!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zhishi/52304.html
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凯发一触即发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