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来最难的一年,让我们跟随《2022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》,看看下半场,到底藏着哪些机遇。
模式:连锁化率高,品牌呈哑铃型
数据显示,餐饮门店的连锁化率从2019年的13%增长至2021年的16.5%,而火锅门店连锁化率整体高于餐饮门店平均水平,从15.1%增长至21.2%。
数据上看,火锅行业因为易复制、易标准化的基因,促使连锁化率的不断提升,且优于其他品类。
再看品牌,2019年—2021年,全国火锅连锁品牌的规模呈“两头高,中间低”的哑铃形分布。
2021年,5-50家门店的规模占比43.11%,100家以上的规模占比42.33%,而50-100家门店的规模占比,整体呈下降趋势,火锅门店规模两极分化趋势明显。
我们分析,品牌规模从原来的纺锤体变成现在的哑铃体,究其根本,是“差异化”因素所致—没有差异化的品牌会被挤压、下沉、消失,而差异化明显的品牌则形成头部。
值得欣喜的是,中国的连锁化进程,已经从1.0时代慢慢进入到4.0时代,像加盟店模式,也从原先的单纯加盟,变成了托管。
川渝火锅占据火锅行业半壁江
按地域划分,中国火锅有7大派系,即川渝火锅、内蒙火锅、北京火锅、粤港澳火锅、台湾火锅、云贵火锅、潮汕火锅;
按食材分类,主要分为以牛肉、羊肉等为主的11种食材类火锅;
按烹饪方式划分,可分为“涮、烫、煮、先煮后涮、先焖锅后涮锅、汽锅、先干锅后涮锅”7大烹饪方式22种不同种类。
其中, 以川渝为主的火锅,占火锅行业的半壁江山,这就导致火锅的类型呈现单一化,千篇一律,缺乏创新。
市场上从来不缺火锅品牌,缺的是有文化有创意的火锅,火锅行业如何挣脱传统的束缚,走向全新的格局呢?
食材:供应冷链技术待完善
正如人们所知,考虑到生鲜食材保存期限、销量难以确保等影响,尽管火锅食材赛道上涌入越来越多“玩家”,但火锅食材一般仍是以可长时间贮藏的冷冻食品为主。而冷冻类肉制品经冷冻后往往冰晶体积增大,肉的组织结构遭到破坏,后续食用时不仅原料中的营养物质难以留存,口感也会大打折扣。
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需求不断提高以及食品生产工艺优化升级,推出更加强调“短保”和新鲜、质感的冷鲜系列食材正成为业内抢占市场的重要部分。
冷鲜肉即是指利用预冷库、冷藏库以及一系列分割设备、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内降至0-4℃,并在后续加工、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温度范围的肉制品,保存期限多在七天左右,能够有效改变热鲜肉口感僵直、保质期仅一到两天,以及冷冻肉风味、营养不佳等问题。
以盒马为代表的生鲜平台先后上架了鲜切牛肉、肥牛片、猪肝片、毛肚、黄喉、嫩肉丸等在内的900多种冰鲜或冷藏冷冻类食材,从十月初冷鲜食材销量翻倍增长也能看到“鲜肉”供应契合消费需求的转变。而在火锅食材供应转变背后,自然也离不开上游食品生产线提档升级与冷鲜食材供应链的完善。
区域:下沉市场,正开启白刃争夺战
目前,下沉市场的火锅品牌,主要是那些在一线二线新一线已站稳脚跟的头部或区域品牌,他们以扩张的形式,对三线及以下城市“跑马圈地”。
除了海底捞,冲刺ipo的杨国福,二三线城市的门店占比不断增多,从2019年的87.5%增长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90.9%;大龙燚推出如在蜀毛肚老火锅,让副将去攻占下沉市场;季季红,走高性价比路线,下沉至县城中心城区,开出近300家直营门店……
数据显示,一些细分品类在下沉市场占比较少,像猪肚鸡火锅,占比26.60%;牛肉火锅,占比27.71%。
从数据上看,下沉市场机会很多,像虾火锅,机会大,但竞争也激烈;猪肚鸡、牛肉火锅、椰子鸡之类占比不多,有市场机会,但也可能需要进行市场教育。
预制菜:新晋万亿级赛道
去年到今年,预制菜可谓火出天际。据数据显示,仅2022年1月6日—10日年货节期间,淘宝上的预制菜销量,同比增长超100%。
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3136.6亿元,两年后将超过5000亿元,未来3-5年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万亿餐饮市场。
那么,预制菜和火锅相结合,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为了实现标准、稳定,提高经营效率,餐饮业应用预制菜,早已不是新鲜事。
国内已有超过74%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,配送预制菜至门店制作,其中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,像真功夫、吉野家、西贝、小南国等企业预制菜使用占比超过80%。无论你跟不跟,都已经“在船上”了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xiaoshengyi/33123.html
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凯发一触即发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