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金色雨林,网红村是怎样炼成的 -凯发一触即发



●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郝丹丹 王飚 罗祥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然



春赏百花夏听荷,慢品烟火观月落……在南充近郊有这样一个山清水秀、悠然闲适的小山村——顺庆区潆溪街道板凳垭村。



过去的板凳垭村基础条件差、产业支撑弱,是远近闻名的“穷山沟”。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,该村强基础、兴产业、优环境,先后被评为省市级脱贫攻坚工作先进村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,入选南充“十大网红新村”,成为乡村旅游“样板村”、流量引爆点,获央视《新闻联播》点赞。



“穷山沟”的逆袭路



微风习习、阳光明媚,距离主城区10公里外的板凳垭村,梯田般的柑橘树漫山遍野,平坦宽阔的产业路一路蜿蜒向前,郁郁葱葱的果树一片连一片,一山接一山,着实令人赏心悦目。



过去这里曾是几座大山中间的“干洼洼”,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、实现脱贫奔康梦想,板凳垭村先后引进川酒集团、顺发公司等国有企业,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、农产品加工,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务工,一举摘掉了“穷帽子”,实现了“穷山沟”到“绿富美”的成功逆袭。



“坡陡路难行,地无三尺平”,板凳垭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山村,耕地零碎化是制约产业规模发展的最大瓶颈。2018年,该村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为目标,在坚持土地承包权不变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,打破以往田埂、田沟界限,实行“小并大、短并长、坡改梯、弯取直”,实现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,让曾经的“巴掌地”“皮带田”变成了集中连片的产业田。村d支部书记何海波介绍,“2019年,川酒集团等企业投资建成晚熟柑橘现代产业园。目前,通过土地整治、低效产业园退出等有效举措,大力种植油菜、大豆、玉米等粮油作物,促进了粮经作物协调发展。”



面对柑橘产业产销矛盾突出、经济效益不高、市场风险较大的现实问题,板凳垭村按照“延链条、搞加工、增效益”的思路,坚持换道超车、错位发展,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基地和川酒集团技术优势,探索以柑橘为原料,采用发酵、蒸馏酿制法,开发产品附加值高、市场销路好的特色低度果酒产品,实现“果子”变“果酒”的赛道转变。据川酒集团的驻村代表王彪介绍,“目前,我们有3万斤晚熟柑橘正自然发酵,首批果酒将于近期上市。下一步,公司将坚持基地、工厂双向发力,积极推动种植、加工深度融合,实现柑橘产量产值双提升。”



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发展,为村民就近就地务工、实现“农人”变“工人”的角色转换创造了有利条件。板凳垭村主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根据本村居民身体状况、文化程度、技术特长等,积极组织村民到产业园区当工人、特色民宿搞服务、川酒集团做保安,共帮助50余人就近就业,年均增收近2万元。村民粟兵和钱良琼喜笑颜开道:“自从村上有了产业,大家在家门口就当上了‘上班族’,在柑橘园每天能挣80元,我们当民宿服务员、保安每月能挣3000元,既顾了家、又挣了钱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



“网红村”的炼成记



近年来,乡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,但不是每个乡村都能得到网友认可、声名远播,差异化、特色化才是“网红村”的流量密码。



白墙黛瓦庭院、小桥流水人家,野花似景、绿草如茵,竹声静心、鸟叫悦耳、花香沁脾,沿着五彩游步道一路走来,柑橘林中、荷塘稻田,不时传来阵阵嬉笑声……板凳垭村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同时,找准“果”和“酒”的特色,依托酒文化博物馆与农耕文化博物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,实现“田园”变“公园”、“民房”变“民宿”、“农事”变“农课”,成功探寻出网红“果海酒村”美丽经济的实现路径。



据了解,2022年,板凳垭村全年游客量达20万人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板凳垭村热度不减,前来观光赏景、品果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。从遂宁专程驱车带一家人来感受乡土风情的张女士表示,“早就晓得这里好耍,趁着假期专门来实地感受一下,刚刚发的朋友圈好多人点赞哦。”



板凳垭村围绕“花果田园、美丽家园”定位,按照“景区化基地、景观化新村、景点化民居”思路,坚持原生态村居风貌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,突出产业、配套、村居、生态、文化五大重点,建设酒文化博物馆与农耕文化博物馆,布局花卉、苗木、柑橘等产业,打造开心菜园、儿童游乐、赏荷垂钓、研学基地等项目,建成集休闲观光、旅游度假、亲子游乐、农耕体验和民俗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风景区。



为盘活农村闲置房屋,板凳垭村引进三酉农旅公司、顺发集团、金成研学公司等企业,通过“磨盘当餐桌、簸箕成墙画、猪圈作猫咖”等场景构建,丰富完善住宿、露营、垂钓、烧烤、文创、研学等业态,将10余栋破旧闲置的川北民居打造成“果海酒村·归园田居”特色民宿项目,实现了从现代到原乡、从乡忆到乡愁的时空穿越和情感共鸣。项目投入运营后,带动了“荷塘小院”“浮生若梦”等一批特色民宿集聚发展。2021年,“果海酒村”被市委市xx评为“文化旅游特色民宿”。



据金成研学公司代表姚翱介绍,“我们将村民闲置荒废的民房打造成精品民宿,村民每年可获租金1000元至3000元不等,等租约到期后,所有的硬件改造也将留给村民。”



板凳垭村利用交通区位和田园风光优势,探索“农业 研学教育”产业新路,引进何南英等一批业主发展研学旅游,把“田间”变成“课堂”,研发了农科教育、生态教育、科创教育、民俗教育等16类教学课程,先后为五星小学、南充一中附小、金红幼儿园等学校举办了劳动教育活动近百场,让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在都市田园中接受农业教育,体验村风民俗。



对于“农旅研学”这个新兴产业,荷塘小院研学旅行指导师“胖叔叔”张光旭信心满满地说,“我们推出的《水稻的一生》《兰花花》《小小农科员》等精品研学课投入市场不到一年,就创收100多万元。其中,《水稻的一生》作为户外感统课程,已被国内知名教育品牌‘金色雨林’线下门店推广。”



“长红村”的晋级策


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从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在板凳垭村蹲点调查看,要让“网红村”一直“红”下去,关键在于夯实产业支撑、强化要素保障,向改革要红利、向创新要动能。



一是完善“三项机制”兴园区。完善管护机制,按照“谁受益、谁管护,谁使用、谁管护”原则,探索“委托管护”“专职管护”“经营主体管护”“保险服务管护”等多种模式,优化园区管护方式,提升园区产出效益。完善运营机制,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理念,提升园区现代化、智能化、机械化、设施化水平,强化金融助力、电商赋能,打造文化创意型、产品导向型、市场拓展型、产业融合型的现代农业园区。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创新用活订单合同、股份合作、流转聘用、服务协作、农村闲置宅基地(闲置农房)盘活利用、担保型联结、“市场式”联结、“托管式”联结等多种模式,促进农民增收、企业发展、地方受益。



二是创新“三种模式”增动能。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,依托设施农业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基础,培育集农业观光、农耕体验、研学旅游、特色民宿、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,强化品牌建设和营销,加快培育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、新模式和新的增长点。创新直播经济新模式,充分利用抖音、微信、小红书、快手、淘宝等平台,包装培育本土“网红”“大v”,大力发展基地走播、砍价直播、达人直播、抢拍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直播经济,打造全媒体宣传营销矩阵,增强直播营销效果。创新科技赋能新模式,深入推行“科技特派员”制度,指导建立科技孵化中心,推动与市农科院、市果树站等机构常态化合作,通过共建实验基地,选育新型优质粮经品种,以科技赋能种业振兴、产业振兴。



三是培育“三类人才”强支撑。培育职业农民,积极回引一批具有实用技能、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乡土人才,通过1个项目 1个返乡人才 n个农民的“1 1 n”返乡创业帮扶模式,带动一批农户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;推动有基础、有需求的乡村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,共建职业农民培训基地,常态化开设乡村振兴培训班,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有效解决“谁来种地种粮”的问题。培育职业经理,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(园区)、专家大院、专家工作站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训平台,建立市、县两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库,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培训,切实将专合社负责人、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、种养大户、复员转业军人等人员打造为高素质农业职业经理人,有效解决“谁来经营管理”的问题。培育职业顾问团,鼓励创办乡村振兴专业服务公司,组建农业产业发展顾问团,聘请农业专家教授、农技人员、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和知名品牌策划专家、产业资本运营专家为农业产业发展顾问,采取购买服务方式,为乡村涉农企业、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养大户等提供专业服务、开展顾问咨询,有效解决“谁来支招解惑”的问题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商川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lgvs.com/peixun/38646.html

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凯发一触即发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网站地图